第839章关于核聚变推进器的设想
首都高等研究院。
许青舟放下平板,乐起来,刚才也在看《福克斯新闻》的报道,这篇文章的“味道”扑面而来。
他对面,是航天十一院的总工程师杨方旭。
杨老院士曾经来研究院洽谈过量子传感磁场监测系统的专利技术,后来还见过好几面,两个人也算是老熟人了。
见许青舟居然还笑起来,杨方旭无奈说:“国外闹得动静不小,你这位正主倒是挺淡定的。”
“谣言终究是谣言。”
许青舟无所谓地说。
如果他猜得不错,这事背后估计有欧美推波助澜。
没错,欧洲也有份,夏国在可控核聚变的领先已经成既定事实,他们虽然献出自己的膝盖,但在遏制夏国上和米国利益相同。
将许青舟的离开描述成政治阴谋,强调体制无法容忍个人的巨大成功而导致打压,炒作夏国科研体制的“僵化”和“论资排辈”,留不住科研人才,给自己的技术追赶留缓冲时间。
“是啊,敌人反应越是大,越说明他们真的怕了。”
杨方旭顿了顿,放下茶杯,望着许青舟问:“我前段时间见到安部长,听他的意思,你对航空领域其实也很感兴趣?”
许青舟没否认,笑着:“以前,星际航行只是人类对宇宙的想象,现在,核聚变解决了制约太空探索的最根本丶最致命的问题,让这份想象成为可执行的蓝图,探索未知,我想没有学者能抵抗这样的诱惑。”
杨方旭点点头,也不绕弯子,直接开口说道:“国家准备激活下阶段登月工程,经过多方的讨论,我们希望邀请你担任登月工程的总顾问。”
“这”
许青舟愣了下,思索后沉吟:“说实话,我在航空领域还是个门外汉,也没有童子功,担任总顾问,怕是有点不合适吧?”
总顾问是虚职,但在重大技术路线和战略决策层面拥有着极大的分量,在影响力上几乎可以等同于总设计师。
“合适,怎么不合适。有一位世界级物理学家和数学大师给我们当顾问,是我们赚到了。”
杨老先生笑嗬嗬地说:“这件事儿,国家航天局委员会和航天中心的专家组一致同意,零票反对。”
“既然如此,那么我就却之不恭了。”
许青舟还是点头答应下来。
他现在正在做小型聚变堆,这玩意早晚要和太空探索相结合。
杨方旭缓缓道:“说实话,以你的水平直接担任总设计师都合适,你要是愿意,我这个总设计师交给你。”
他说的是真心话。
可控核聚变是一个汇集几乎所有自然科学门类的工程,而物理规律具有普适性丶统一性和逻辑自洽性,就例如牛顿力学和天体运动和地面运动就可以实现宏观运动的统一。
许青舟来领导航天工程并不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的情况。
“可千万别。”
许青舟摇头,笑着说:“现在头疼的事情已经够多了,我可不想给自己上难度,而且在航空领域,您才是专家,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呢。”
杨方旭抿着茶,“我听说你在研究可控核聚变的小型化,难道是想用在航天推进器上?”
“是,按照米国现在这个聚变研究的速度,两年内能赶上我们,到时候外太空就是“主战场”,而在这个领域,我们一直处于劣势。”
“核聚变的能量密度是化学燃料的数百万倍,想象一下,一艘飞船只需要携带少量,比如几公斤的氘和氚,就能获得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巨大能量。”
许青舟微微停顿,才继续说道:“这可能是我们在航空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好机会。”
米国作为航天领域的传统霸主,有着超过半个世纪的深厚积累,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的巅峰成就,至今难以超越。
而且他们拥有nasa这样全球预算最高丶技术最先进的航天机构,以及波音丶
洛马丶spacex丶蓝色起源等极其强大的商业航天产业链。
可以说,米国在技术储备,项目管理,经验和人才培养体系都非常成熟。
夏国近20年以来发展迅速,甚至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航天领域全方位逼近米国的国家,可和米国比,仍然存在显著的差距。
根据评估,在综合实力和积累上,夏国和米国之间还有20年的差距。
“聚变推进器你的想法还是一如既往的大胆,但,现实又证明你的想法似乎都是对的。”
杨方旭眯着眼,露出了向往的神情。
假设几年前,有人和他提把可控核聚变用在航天器上,他一定会说那人疯了,而现在,聚变技术已经实现,那么聚变推进引擎也就不再遥不可及。
如果真的成功,未来,前往火星可能从几个月缩短到几周,前往木星丶土星的探测器也不再需要借助复杂的引力弹弓,耗时数年,而是可以直飞。
“未来十年将是关键时期。届时,双方的差距格局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。”
他叹了口气,无奈:“但聚变推进器这东西,看起来有些遥远啊,别说研究聚变引擎,就光是第一步—小型聚变堆,这恐怕都是难题。”
杨方旭作为航天院的负责人,也是位材料学专家,自然清楚将可控核聚变小型化的难度。
许青舟点点头,但还是很有信心,笑着说道:“其实,乾坤示范堆其天生的紧凑性和高比压值,在小型化上相比传统托卡马克具有巨大优势。”
“探月工程推进引擎的路线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,目前,恐怕不少人会偏向于传统化学燃料,许教授,你对小型聚变堆,有多大的把握?”
“2年内,有六成的把握能够完成”
许青舟想了想,给出一个保守的估计,“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取得突破,那么小型化只是时间问题。”
“如果能用上聚变引擎,别说2年,就是5年都值得等。”
两个人谈了半小时,了解完许青舟对推进器的看法,杨方旭起身告辞。
“行,许教授,我们8月21号的夏国探月工程大会见。”
“我送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