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6章 善后
州衙里,鲁景仁听了刘台真情流露的话,也是內心震动。
他本已打算待广州安排了接任的刺史后,即在广州领一閒职了此余生。
虽然黄铭和周鼎也都言道,刘隱保证了会给他与刺史相当的职位。
但他都没有想过再去別的州。
然而此时此刻,他却是有些动摇了。
一边的周鼎也开口助攻道:“鲁使君,都候所说,某亦可以为证。我家司马和都候实是真心为民。”
“某虽从中原而来,但就某所知所闻,没有几能与我家司马和都候相。”
“鲁某自是相信都候和周隨使的。”鲁景仁道:“只是鲁某唉,罢了,鲁某就把命卖予清海军了!”
“一切听凭都候吩咐就是。”
刘台闻言大喜道:“多谢使君成全!此乃我清海军之福也!”
鲁景仁连道不敢。
三人又聊了一阵,都觉颇为投机。刘台对鲁景仁的认识也更加立体。
黄巢能干这么大事,手下真是有不少人才。
可惜了。
四月初三午后,奋威军大队人马和连州兵到达连州。
黄行存下船后,当即前往州衙,当著刘台和周鼎的面向鲁景仁请罪。
鲁景仁此时却早已不再责怪黄行存,更告知他,自己决意彻底为清海军效力,还劝他和自己一道。
黄行存对此有些讶异,不知道刘台是怎么用半天的时间就说服鲁景仁的。
但黄行存也没有深究,因为他看出鲁景仁不是被迫,而是真心自愿的。
从州衙出来,刘台开始思考起来如何整编队伍镇守连州的事来。
虽然这些都还要报给刘隱首肯,但正常来说,刘隱是不会反对的。
连州兵三千出头的人,刘台决定还是要精简一些。
虽说连州兵五日一操已是难得,但毕竟是承平已久的队伍,难免有滥竽充数之辈。
三千人,刘台准备留下二千人,与奋威军混编后,留二千人组成连州经略军镇守连州。
连州人口不少,又临近湖南,说实话,二千人少了些。
但若是一下子就搞三五千人,刘台害怕基础不牢,反而不美。
先留二千人,后续再看情况慢慢招募好了。
至於连州经略军军使人选,刘台现在还在发愁,不知道交给谁合適。
自己麾下这几个人,目前来看,似乎都还差点意思。
算了,乾脆不想了,把难题丟给自家兄长,让他挑选好了。
黄行存嘛,刘台觉得可以留在军中担个副使。不过如果他自己不愿意,那就丟回广州好了。
连山和阳山的军士则一律罢遣,每县各给二百名的巡防营军额,管管治安即可。
思虑妥当,刘台即写了一封信,著人快速送去广州。
连州和广州的信鸽系统,也要让人著手准备了,不然信使一来一往,太费时间。
为了不耽误事,刘台不待刘隱回信,四月初四,待程宝所部进了连州城后,刘台就把整编之事先操办了起来。
邓博和李冲,则是带著所部返回贺州。
到现在为止,鲁、黄二人还不知道他二人是从贺州过来。
整编之前,刘台还特地去找了黄行存,请他帮忙推进整编。
也不知黄行存是不是受了鲁景仁影响,一口答应。
有黄行存在旁助,整编进行得十分顺利。
两千人,混编入奋威军后,刘台决定新成立三个步军营,一个水军营。
刘台想了一阵,决定让莫有新、李永金、孔德胜三人接掌步军营,黎国华则接掌水军营。
这四人都是老人了,资歷和能力都足以胜任。
最终,刘台决定由吴榕、万景忻、莫有新、李永金四个营组成连州经略军。
吴榕为人谨慎,留下守连州,很是合適。而且连州水路也需要有水军镇守。
万景忻呢,则是因为此次连州之战,留给刘台印象还比较深刻。
不管连州经略军使最终是谁担任,只要吴、万、莫、李这四个人在,就能牢牢掌控连州。
整编完后,趁著等待刘隱回信的间隙,刘台好好参观了一下连州,特別是刘禹锡留在连州的痕跡。
刘禹锡和连州发生过两次交集。
第一次是在永贞元年805年,刘禹锡因为参与“永贞革新”失败,被贬为连州刺史。
不过这次还没到任,就在路途中再次被贬为朗州司马。
和他一同被贬为司马的共有八人,其中包括柳宗元。史称“二王八司马”事件。
第二次是元和十年(815年,刘禹锡被召回长安没多久,却又因为《戏赠看诸君子这首诗被贬。
诗云:“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道看回。玄都观里桃千树,儘是刘郎去后栽”。
当朝宰相武元衡认定刘禹锡这是借诗讥讽朝政,所以刘禹锡屁股没坐热就再次被贬为连州刺史一直到元和十四年(819年,因为母亲去世回家丁忧,才从连州离开,为期约四年半。
这四年半,刘禹锡在连州体察民情,关心农业生產和百姓疾苦,编写发放医书《传信方。
积极传播中原文化,大力兴学重教,可以说是开启连州一代文风,对连州文化乃至整个岭南文化的发展產生了重要影响。
据统计,在连州期间,刘禹锡共著有散文二十五篇,诗歌七十三首。
刘禹锡还重视关心瑶民,修缮海阳湖,加强连州与湖南、岭南周边州县的联繫。
总而言之,刘禹锡在连州的所作所为,生动詮释了他在《连州刺史厅壁记中写的“功利存乎人民”。
看完刘禹锡遗蹟,刘台又去阳山县看韩愈的遗蹟。
说起来很有意思,韩愈被贬阳山任上一年多后,805年就因为唐顺宗登基大赦天下,而得以赦免。
结果韩愈前脚刚走,刘禹锡就第一次被贬连州。
围绕二人关係,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猜测。
韩愈在阳山搞了个燕喜亭,刘禹锡就在连州搞了个吏隱亭。
韩愈搞了个“八景”,刘禹锡则搞了“十咏”,二人关係耐人寻味。
和刘禹锡一样,韩愈在阳山县也是重文兴教,在阳山传播中原文化。
教民以诗书礼仪,移风易俗,促进阳山文明开化,留下诗文约三十篇首。
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阳山,改变当时阳山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。
这些都对阳山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產生了深远影响。
《新唐书中记载,韩愈“有爱在民,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”。
刘、韩这两个贤人可说是对连州贡献卓著。
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此之谓也!
刘台看完,很是唏嘘。岭南要是多几个这样的官,多好!
不过如今这混乱的时代,就算是刘、韩復生,恐怕也无用武之地!
还是得早点结束这个乱世才行啊。